消化系統(tǒng)常見感染菌幽門螺桿菌簡介
閱讀:132 發(fā)布時間:2015-11-25 15:41:51
幽門螺桿菌(Helicobacter pylori)是革蘭氏陰性,、微需氧的細菌,,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(qū)域內,。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(fā)炎,,甚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,。超過80%的帶原者并不會表露病征。幽門螺桿菌最初被命名為幽門彎曲菌,,后為修正拉丁語語法錯誤而變?yōu)镃. pylori,。1989年,16S rRNA基因定序等研究顯示其并不屬于彎曲菌屬,,幽門螺桿菌便被獨立歸類至螺桿菌屬,。世界超過50%人口在消化系統(tǒng)上部帶原有幽門螺桿菌。感染較盛行于發(fā)展中國家,,而西方國家的影響范圍也逐漸縮小,。幽門螺桿菌的傳染途徑不明,但個體通常是于幼時被感染,。幽門螺桿菌的螺旋狀被認為是演化以通過胃黏膜,。深居胃黏膜興風作浪的幽門螺桿菌(簡稱Hp),,近年發(fā)現幽門螺桿菌并不那么老實,不僅與慢性胃炎,、消化性潰瘍,、胃癌有關,還可引起其它器官和組織疾病,,特別是心血管疾病,、貧血以及特發(fā)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。只要消滅Hp,,這些疾病可意外改善或恢復,。
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我國感染率最高的一種慢性疾病,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,,它啟動了一系列致病事件,,導致萎縮性胃炎、化生,、異型增生和最終胃癌的發(fā)生,。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預防胃粘膜癌前變化(萎縮性胃炎、腸化生)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,。清除胃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,,可使胃癌前病變及胃癌的風險大大降低。幽門螺旋桿菌非常頑固,,一旦感染,,除非用正規(guī)的治療方案,否則自愈率接近于零,。
傳播途徑
傳播途徑一:
口口傳播:中國保守的喂養(yǎng)方式,,家長將食物嚼碎之后再喂給孩子,如果家長患有慢性胃炎,,就會將病菌通過口口喂養(yǎng)的方式污染給孩子,。
傳播途徑二:
戀人之間的親吻:幽門螺旋桿菌廣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、牙菌斑中,。接觸感染者的唾液,、食用受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均可造成傳染。 幽門螺桿菌感染癥狀 1)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癥狀主要是反酸,、燒心以及胃痛,、口臭。這主要是由于幽門螺桿菌誘發(fā)胃泌素瘋狂分泌,,而發(fā)生發(fā)酸燒心,,而具有胃潰瘍疾病的患者,幽門螺桿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癥狀胃痛的發(fā)生,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門螺桿菌了,。
2)幽門螺旋桿菌能夠引起慢性胃炎,。所發(fā)生的主要臨床表現有:上腹部不適、隱痛,,有時發(fā)生噯氣,、反酸、惡心,、嘔吐的癥狀,,病程較為緩慢,但是容易反復發(fā)作,。
3)患者感染幽門螺桿菌后產生多種致病因子,,從而引起胃黏膜損害,臨床疾病的發(fā)生呈現多樣性,,而且患者多會出現反酸,、噯氣、飽脹感等等,,均是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比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多數倍,。
4)幽門螺桿菌感染有時也沒有特別明顯的癥狀,這時一般是通過檢查來判斷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的,,幽門螺桿菌這種致病菌,,很容易誘發(fā)胃腸疾病的發(fā)生。 幽門螺桿菌預防 1.亞洲人使用筷子在一個大碗里吃菜的習俗,,使唾液里的細菌有機會通過筷子傳播到食物上并在相互傳染,。當然,這種用餐方式還可傳播其他疾病,,所以我國醫(yī)學家早就呼吁:要改變用餐方式,,宜選擇分餐制或使用公筷。
2.科學家在一些拉美國家的飲水中發(fā)現了幽門螺桿菌,,研究還發(fā)現這些細菌可在河水中存活3年,。專家也證實幽門螺旋桿菌可在自來水中存活4-10天。因此,,要做到喝開水不喝生水,、吃熟食不吃生食,,牛奶則要在消毒后再飲用,。
3.幽門螺旋桿菌是經口腔進入人體的,因為這種細菌常存在于病人和帶菌者的牙垢與唾液中,。因此,,注意口腔衛(wèi)生、防止病從口入,就是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,、預防胃病與胃癌的重要措施,。在中國都有不少嬰兒感染幽門螺桿菌,經過研究發(fā)現,,嬰兒感染幽門螺桿菌都與大人口對口喂食有關系,。因此如果有幽門螺桿菌存在的父母們,一定要注意這一點,,以免影響自己孩子的身體健康,。非洲小孩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,也是母親習慣先咀嚼再喂食的緣故,。
4.實驗證明,,潰瘍病患者與人接吻,也有傳播此病的危險,,應加警惕,。
5.養(yǎng)成良好的衛(wèi)生習慣,做到飯前便后洗手,。經常使用的餐具也一定要嚴格的消毒,。
6.牙具等清潔用品不要放在衛(wèi)生間內,一定要放在通風的地方,。而衛(wèi)生也需要經常的通風以及接受陽光的照射,,衛(wèi)生間在陰面的可采用紫外線燈照射,5-10分鐘即可,。
7.定期到醫(yī)院接受幽門螺桿菌檢查,,以便能夠及時發(fā)現,及時治療,。